8日-10日,中国国际电池展在北京开幕,国内最高水平的储能电池纷纷亮相。继光伏、风电扶持细则落地后,储能政策成为新能源发展推动的关键点。上证报记者获悉,能源局日前密集调研国网储能项目,并推动3年内无电人口“清零”计划,储能扶持相关政策落地迎来关键时点,而国网在政策制定与部分项目中俨然是“裁判”的角色。
“清零”计划,即能源局日前提出到2015年底全部解决全国273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项目合计583个。 “各地的分布式项目将按照发电量4比1的比率配备储能系统,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所谓的‘储能扶持政策’已经初步现形。”7月份刚刚启动“清零”计划的蒙东电力公司负责人昨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今后,还将出台具体的储能电价补贴政策,但相关成本测算仍在调研中。”
“今年以来,能源局大力推动光伏、风电产业相关扶持政策,而事实上,大规模的产能竞赛不可能重现,分布式搭载储能模式成为一条新路径。”参与“清零”计划验收的国网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网公司在验收呼伦贝尔样板项目时,就将合理的输储比作为项目是否过关的一项重要指标。”
国网、能源局,虽分属企业与政府两大阵营,但在政策制定上,处于互相参考的地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国网在张北启动的风光储项目,作为各项技术路径的竞技场,为今后储能大规模发展提供了一个实验基地。而国家能源局,在调研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政策选项,测算合理的补贴成本。为进一步出台储能上网电价做好调研工作。”据其介绍,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就十分注重向国网标准靠拢,以期在后期项目中中标。
据记者了解,国网张北风光储项目中,化学电池作为大型储能备选的呼声最高。
而国内上市公司在化学储能研发方面近期频频发力。鑫龙电器锌溴电池上个月获得“准生证”。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的安徽美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的锌溴液流电池产品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检测。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获准进入大型储能项目的“敲门砖”。而另一家老牌电池企业南都电源的铅炭电池5月份则通过国家级能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一方面是新能源项目的严重弃风、弃光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无电人口‘清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可以说2015年前的这三年是储能产业迎来大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国内的迫切需求,总体来看,亚洲将领跑全球储能产业,迎来年均9%的复合增长率。”(上海证券报 朱贤佳)
多种储能路径纳入国网视野 铅炭电池行业或率先受益
近日获悉,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而作为储能产品最大的用户,国家电网在内蒙古等局部地区的需求已表现得十分迫切。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技术路线如铅炭电池已相对较为成熟,国网正在与南都电源等相关公司接触,预计会采购一批该产品。
此外,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锌溴电池等技术路线也纳入了国网视野。业内人士认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未来将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局部需求出现拐点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业内人士向专家提出,当前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主要针对应用端,如新能源城市、绿色示范县等,但是对于配套环节的储能认识还不够深,如果不加快推进储能产业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对此,专家表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现在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但是国家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期望值很高。目前来看,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特别是风电消纳,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应用也还在初级阶段,生物质能很多方式也都需要探索和创新,下一步的技术突破、发展和引领是需要储能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表示,政策支持主要在产业化方面,以示范为主,应用端的大规模支持还有待时日。
中国电科院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兼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来小康介绍,国网整体对于储能的需求预计在2020年迎来拐点,在此之前企业还有一段时间用来提升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最终才能大规模应用。
内蒙古电力集团副总工程师岳建华则表示,内蒙古已率先迎来这一“拐点”。可再生能源在内蒙古的发展非常迅猛,风电已经成为除了燃煤电厂之外的第二个重要来源,太阳能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当前内蒙古电网对于各种储能的需求非常迫切。
铅炭电池技术领先
为了抢抓储能领域的市场机遇,多种技术路线的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包括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锌溴电池等。业内人士透露,电池行业并不存在各项指标都能够得到很好满足的产品,其中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相比之下,铅炭电池是当前储能的首选,国网正在与南都电源等相关公司接触。
南都电源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公司的铅炭电池前景看好,当前的主要瓶颈是价格比较高,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将会下降,未来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应用范围有望拓展至新能源汽车。据有关部门认定,南都电源生产的铅炭电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铅炭电池是一种新型铅酸电池。国内对于铅酸电池存在错误认识,锂电池难以取代铅酸电池。各种电池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进步,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对于新型铅电池的支持达到4.7亿元人民币,国内也应反思当前的产业政策。(中国证券报 顾鑫)
中国突破全钒液流储能技术 万亿储能市场启动
近日全球最大规模的5MW/1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的验收,目前已经全面投入运行。业内人士指出,在上述示范项目的良好带头作用下,如果今后全钒液流电池在核心技术研发、稳定性、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则将有望成为储能行业的“黑马”;再加上我国新能源产业也将步入“钒电池时代”,预计钒矿相关个股如明星电力、国星光电、天兴仪表及海亮股份将获得资金的青睐。
钒电池将成储能首选技术
近年来,风力发电在中国发展得十分迅猛。截至2012年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532.4万千瓦;但是,由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的非稳态特性,大规模并网后对电网调峰、调频及电能质量均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占电网电力比例的提高,弃风限电现象也频频出现。
有专家指出,如何提高电网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减少弃风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今后我国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据相关媒体报道,与其他储能技术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因其使用寿命长、规模大、安全可靠等突出的优势,成为规模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2012年,美国制定的储能技术发展规划已经将全钒液流电池列在首位。据悉,大规模储能电池有三个基本要求:高安全性、生命周期性价比高及生命周期环境友好。
作为当前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高,在常温常压下运行时,电池系统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电解质溶液有效排出,再通过热交换排至系统之外;而且电解质溶液为不燃烧、不爆炸的水溶液,系统运行安全性高。
正因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拥有诸多优势,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未来在储能行业具备无可估量的发展潜力,甚至有可能将改变未来的能源格局。
而此次通过验收的全球最大规模的5MW/1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其背后是大连化物所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长达13年的自主创新研发与合作。分析人士表示,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全钒液流电池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为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并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万亿储能市场将启动
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近年来电池行业数据的测算,钒电池所应用的风电储能设备和城市调峰储能设备市场规模将在11000亿元左右,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又给钒电池产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未来,钒电池将引导世界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潮流。日前,钒电池已经列入国家“863计划”备选项目,中德“波恩项目”新能源汽车项目已于2011年4月份在海南岛奠基,投资上百亿,而钒电池就属于重点之一。
目前关于钒电池,政府层面与产业界以及学术界都有共识,均认为钒电池在中国具备发展前景。首先,中国钒矿资源丰富,拥有核心技术,通过跨国整合,目前中国公司已掌握了世界的钒电池关键技术,钒电池的特点也适合中国电网的需求,如寿命长、可重复放电、可靠性高,完全能满足中国建设智能电网的需求。
据了解,在日本用于电站调峰和风力储能的钒电池发展迅速,大功率的钒电池储能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全力推进其商业化进程。但在我国,钒电池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国内在钒电池领域的萌芽状况,中策资本集团凭借在矿产能源领域的广泛投资,目前在徐州、南阳等地建立了钒电池原材料生产基地,并在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甘肃玉门建立了风、光、电储一体化的国家级示范基地。此外,该集团通过股权纽带引进了日本、韩国钒电池新技术,再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组建了中日韩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钒储量占全球钒储量的35%,居全球第一位;我国钒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48%,2010年我国钒产量达到6.15万吨,优越的资源禀赋为我国发展钒电池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业内人士表示,钒电池是一种基于金属钒元素的氧化还原电池储能系统,非常适用于大型静态储能,未来将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风能发电储能设备、电站储能调峰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或成为未来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为了减少风电、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每台发电装置需配备一款功率相当于其功率10%-50%,且储能需求高于风电装机容量的20%以上的储能蓄电池。有券商分析师估算,2020年中国的钒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其中风电的产值将是主要部分。